尼石春秋博物馆尼山益海小学古文字课堂

发表时间:2022-06-13 12:41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图片

      2022年6月1日,尼石春秋博物馆与尼山益海小学正式建立馆校共建共育合作关系。

      2022年6月10日,尼石春秋博物馆尼山益海小学古文字课堂正式设立。当日下午,在尼山益海小学的儒士楼书礼堂,古文字课堂开讲第一课。


      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馆李春汉馆长说,初执毛笔的孩子,不宜从法度严格的楷书入手,而以象形文字(以甲骨文、篆文为代表)入手,通过“绘画”的方式,摹写中国古老的文字,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让孩子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同时,在摹写、练习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了软笔的特性,训练了孩子的坐姿、握姿、运笔,对孩子的专注力也有训练和提升作用。

      博物馆基于对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秉承传统的书写文化,遵循书法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研发出一套全新书法教材和教具(文房四宝),为孩子们每人配发了一套。

图片

尼石春秋博物馆李春汉馆长(右一)、尼山益海小学金明英校长(左一)、

曲阜教体局高春华老师(左二)一起为古文字课堂配发教材与教具

图片

图片

      崔峰老师还给大家讲了笔墨纸砚的知识,并教同学们学习了研墨:墨身要垂直,重按轻转(要一个方向,最好顺时针),速度要慢,力道要匀,心性要平,气息要稳。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研墨,正是执笔写字之前的“理性情”之过程,孩子们虽理解不了那么深,但是,几千年来的汉字书写文化,确是可以慢慢熏陶和浸润的。

图片

学生在体验研墨


图片


      同学们都对本次的书法课兴致盎然,听得认真,写得用心。本次课学习了三个象形文字——“人、天、日”,同学们神情专注,认真聆听;听老师简单讲解了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后,同学们便开始摹写,正姿,起笔,行笔,收笔……几位老师穿梭于教室中,手把手、一对一地进行巡回教授、讲解,不一会儿,一个个极具古朴书韵、又兼绘画之美的象形文字就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纸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孩子们的习作

   

      看到这些出自孩子们之手的一个个古文字,真有种穿越到殷商的感觉。

      我好像看到了先人们弯腰垂臂在田间劳碌的情景,当时聪明的古人正是据此创造了“人”字。

图片


       我又看到先人们在张开双臂,仰望上天。古人对上天是无限崇拜的,他们在仰望一次次仰望苍天的时候,最终便依照一个头顶上天的人的形象,创造了“天”字。

图片

      四年级一班孔祥周同学说:“原来学写古文字还这么有意思,就像一堂绘画课,通过书写,我仿佛穿越了历史,感觉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恰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姜跃平博士到校参观,他对本次书法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姜博士说,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做到创新,必须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接受,自信地展示,乐学才是基本;同时强调,馆校合作能更加广泛地发挥馆校双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一模式可以继续深入开展和推广。


图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姜跃平博士(左一)观摩古文字课堂


图片


关于“汉字演变脉络法”书写教学体系


      汉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富集的文字,在所有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始终未曾中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中承载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核心,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在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融合历程中,汉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能缺少汉字文化,也不能缺少汉字的书写艺术。

      书法书写艺术,是中国专属的文化自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书法书写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立人”功能。“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片

      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馆联合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民进山东省委开明书画院,组织国内外多名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知识且书法书写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汉字演变脉络法”书写教学体系。配套“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教材体系,辅之以笔墨纸砚。铺纸研墨,又闻千年书香;运笔挥毫,再现剑拔弩张。

      字之初,本为画,书画同源。初学写字,就要从“文字的童年”入手,一个个稚拙古朴的甲骨文,阐释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初心,一笔一画都凝结着前人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化石,是中国魂。初学者一入门,便会体验到汉字的妙、雅、巧、美、趣,同时激发出初学者的兴趣和求知欲,去探索潜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

图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该教学法颠覆了书写教学皆从楷书入手的固定模式,系统解决了初学者“入门慢”、“控笔难”、“练不会”、“不想练”等老大难问题,结合汉字演变的历史顺序、汉字成长的发展规律,沿着汉字的成长道路,在学习和体验中,复活了祖先的回忆与希望,触摸到汉字的深厚意蕴和精髓。学习汉字、热爱汉字,书写汉字,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使国人从小就珍惜敬畏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自信。




图片


图片